采访背景:

众所周知,近几年全球电影业承受着巨大压力,衰退明显,中国的电影行业虽然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然而这期间国内依然有许多电影人,不避风险,保持初心,执着奋战在电影创作一线,奉献出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也让中国电影在这个全球电影的艰难时刻,依然能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这里面也包括了很多独立电影人,特别是一些新导演的努力和奉献。

这其中有一位多年来都未曾涉足过电影行业的新人,凭着从小到大对电影的痴迷热爱,人到中年,原创编剧并导演了他的首部电影长片,成功入围了伦敦,纽约,瑞典,米兰和戛纳等多个海外电影节,最终一举获得了戛纳丝路电影奖最佳剧情电影和伦敦LFA电影节最佳影片的荣誉,同时也入围了纽约国际电影节的决赛。今天牛海峰导演接受了我们电影人栏目的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媒体:牛导您好,首先恭喜您的首部长片获得了戛纳和伦敦的两个电影节的最佳影片,以及多个电影节的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牛海峰导演(以下简称导演):谢谢!

媒体: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电影人栏目专访,就您的首部长片《遯》(ESCAPE)给我们的广大读者以及未来的观众朋友们提供您作为导演视角的一些电影创作方面的介绍和分享。

导演:好的,欢迎欢迎!

媒体:牛导,那我想能否请您先把有关这部电影的一些基本的信息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们都知道,电影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剧本,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的第一步,就是确立电影的题材和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立意以及表达的方向,所以想问一下牛导,这个中年人和中年危机的题材是怎样在您的脑海中形成的?又是怎样促使您下决心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定位到这样一个题材的呢?

导演:这部电影是我自己编剧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算是一部文艺片吧,内容是描写了中年人,中年家庭和中年危机的一个现状与思考。我自己试图在这部电影里面把自己的一些人到中年的人生经历,经验,从而形成的中年人生的一些感想和感悟,浓缩在这样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里面。

其实在确定这样一个长片题材之前,我已经写出了几部长片和几部短片的剧本。之前也有跟朋友们一起拍摄过一个短片电影,从效果上面来看的话,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从第一个短片的制作了解到了电影制作的一个基本流程,或者说,只是明白了电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后来再看这个短片,深深感觉到短片的表达力度还是比较有限的。大学毕业后这么多年的职场经历,以及家庭的建立,相处,融合的过程,当然也看到了很多周围人的切身经历,以及这个社会上很多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走向,自己的感想和感悟也就越来越多,就希望能够有一个机会,把这么多年自己的一些人生思考进行一个基本的梳理和总结,然后借用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尽可能准确的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吧。当然每个人选择的表达方式不会一样,只是我选择了自己多年来喜爱的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媒体:嗯嗯,初步了解了,不过我们都知道,长片和短片的创作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时间成本,财务成本上面,也包括长片要综合处理的工作内容非常之多,建立的团队也要更大一些,挑战性恐怕远不是短片可以比拟的,所以就很想知道,您这个决心是怎样下的?很容易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吗?

导演:当然不容易啊,其实下这个决心是非常困难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的。实际上我最初也像许多电影人刚刚开始挑战自己的那样,希望先从短片开始练手。水平,经验积累提高到一定程度了再挑战长片,所以我也不是一上来就有信心的。实际上这个长片题材最初我写成的就是一个短篇,或者叫中篇吧,我也不能完全确定,不过如果按照编剧理论课上的一个简单的估算方式,我预测了一下,这个短篇或者中篇要是拍摄制作出来大概得有40-45分钟的体量了,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个很短的短片了。

媒体:哦原来如此,那后来呢?它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演:我还确实是准备先拍一个有一定容量和分量的短片的,因为我觉得一定要能够比较充分表达出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的东西,所以我就拿了三个我写好的短片剧本给我的一些编剧朋友们来看,一方面请大家给我一些意见,另一方面也想听听大家的建议我应该先拍哪个?

媒体:结果呢?

导演:结果就比较有戏剧性了,大家看完几个剧本以后,纷纷给我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推荐先拍哪个本子上面,比如说A,B,C,大家有推荐先拍A的,也有推荐B的,基本上没有人推荐C,这个时候我就比较挠头了呵呵。

媒体:因为你心里面恰恰倾向的题材是C,对吧?

导演:倒不是你会倾向哪个,毕竟都是自己的作品,就好像自己的三个孩子你不可能偏心哪个一样,而是当你要选择一个先拍出来的时候,你最终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从而能够促使你下这个决定,实际上我可能在这个判断上面更多的是考虑哪个更容意影像化一些而已(笑),毕竟不希望一开始就去挑战那个最困难的。其它两个作品都不是写中年人生的题材,而且多多少少可能里面的商业内容会稍微多一点,所以实际上我是比较害怕先拍这样的题材,因为我觉得我可能压根儿就控制不好,说白了就是我还是有点胆怯了,毕竟是第一个作品,所以宁愿先拍一个我觉得能够比较有控制力的题材,而且你要知道,这个时候我还是按照先拍一个中短篇幅的作品来思考和判断的,所以你能想象地出来,我那时候是多么地缺乏自信啊。

媒体:其实也正常,第一个正式的电影作品,下决心确实不会那么容意的。

导演: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许比较可笑吧,但我当初还真是这么想过。你知道,一部电影作品,导演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看法,观点,思考,甚至结论,如果你拍一个跟大多数人都意见一致的东西,可能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太大的生命力了吧(笑),所以这也是我最后拍这个板的缘由之一。

媒体:这也算一个不错的理由啊(笑),那问题是它怎么又变成长片了呢?

导演:你可以想象得到,我告诉大家我的决定时,所有人的表情都很吃惊。不过说到这里我真的想感谢一下我的这些朋友们,他们并没有因为我否定了大家的建议因此就抛弃了我,而是纷纷给我指出了C这个作品他们一开始都不看好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个作品好像并没有写完,或者说欠缺的东西还比较多,大家都觉得如果先拍C的话,我的剧本还要进行大的修改,甚至要增加很多内容才能把我心里面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完整,而如果再继续完善这个本子,那恐怕将远远超出了一个短片所能够承受的体量,所以大家才对C都没有那么感冒。

媒体:好像你的朋友们也没说错什么啊(笑)?

导演:对呀,其实你知道归根到底电影就是要导演讲好一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的情节是否跌宕起伏还是平静如水,不管长片还是短片,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认真听取大家的第二个建议,我就开始了对整个剧本的重新审视,大刀阔斧地修改和增加我一直想要表达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了,当我最终痛快淋漓地全部表达完整了以后,我估算了一下时长已经在110-120分钟了,已经不可避免地要让我直面心里面那个最大的挑战了,或者说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于是在我放下笔的那一刻,心里面就涌现出了一个感觉:I got it !

媒体:就是它了!

导演:对的,就这样拍板吧。

媒体:那现在电影拍完了,您自己感觉当初由短变长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了吗?

导演:别人怎么看我可能不清楚,但是从我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来讲,它当然是一个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一个判断和决定了。其实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先拍好短片,我曾经一段时间内恶补短片的阅片量,差不多看了有超过200部各个国家各类题材的优秀短片吧,后来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短片要想写好拍好,真的不是像大家起初想象的那么容易,短片绝不是因为时间短,内容简就容易做好的,短片作品小而精其实是非常难写好,更难拍好的,有的时候言简意赅往往才是真正见水平的功夫,所以千万别小看一个优秀的短片作品背后那个编剧和导演的水平和经验,人家真的可能是积累很多年才磨练出来的这个短片水平啊。

媒体:这个很有道理,大家都觉得应该先从短片做起,其实这个也应该因人因事因作品而异的,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判断,短片要做得出彩往往反而更不容易的。

导演:是的,而且我现在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电影创作的初学者,哪里有那样的水平和经验呢?所以到现在我还真是庆幸自己最终选择了长片来表达,确实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压根儿就没那个能力用很少的篇幅来表达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甚至我觉得也不能排除积累了一定的长片的经验,再回过头来重新写短片剧本,看看能不能写出水平不错的短片本子来,有很多大导演其实也在拍过数部优秀的长片以后又回头再做短片,我想他们也是心里面一直有一个优秀短片的情怀吧。

媒体:没错,可是之前那个大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了,从短片到长片,你所有的成本都将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的复杂程度也将超出你的想象吧,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你将怎么面对呢?

导演:其实面对这个问题不应该从进入开机前的筹备阶段才开始,而是从写剧本的时候心里面就要有充分的考虑了。实际上在第二稿完成后整个本子的体量增加了非常多,但是主要人物角色并没有增加,只是加了两个次要的配角而已,避免增加太多条线,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故事场景地的选择,这个我非常克制,基本上没有很大的改变,少数增加的几个场景地也都是心里清楚比较容意实现的,所以,整个长片剧本完成后,我也做了一个基本的成本核算表,发现比当初的短片体量,增加的成本并不是很多,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现在的本子内容就丰富了很多,人物和剧情的刻画也会更加到位了,心里面舒服了很多,到这个时候,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存在拍不拍板的问题了。

媒体:当然。

导演:之后就进入了长时间地打磨剧本的阶段了,到正式开机前,这个长片剧本已经前前后后修改到了第十二稿,开机就是以十二稿开机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媒体:没想到这第一部长片题材的确定还有这么曲折的一个过程啊。

导演:是啊,其实现在回想一下也蛮有意思的,人生很多时候确实不仅仅靠你的勇气与决心,有些时候可能还有因缘际会的成分,你看这个题材的确定,实际上是我先胆小了一把,然后又胆大了一把,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是不是这个本身就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了呢?

媒体:哈哈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想知道,在这个作品里面,您作为导演和编剧,具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和思考呢?

导演:嗯嗯,首先,我一直都认为,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些剧情设计,内容表达和思考方式,可能不一定大家看了都能够有共同的感受和切身体会,里面涉及的一些中年人,中年家庭的一些内容,包括中年危机面临的职场危机,商业危机,特别是中年夫妻之间的一些艰难的面对,无言的沟通,情感的困境,障碍,心境的疏离,落寞,郁闷与孤寂等等,这些都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大家将来看了电影会觉得,里面主要写了两位男女主的中年状态以及危机,实际上,大家仔细留意的话,其实我在电影里面以不同的手法和交代方式,总共描写了6-7位不同性别,不完全一样的中年人的年龄段,还有不同身份和不同境遇的中年人的故事,他们的中年人生,不尽相同,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也不完全一样,每个人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所面临的状态,类似囚徒之困境,从而引致的每个人的挣扎方式,以及最终的解决之道,又或者最终是否能够摆脱困境,得到解脱的结果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所以也请大家未来观看的时候可以试着思考一下。

媒体:嗯,这是个有点沉重的话题啊。

导演:其实我也想在电影里面表达的一个部分,就是人到中年的孤独,压力,责任,以及挣扎的努力,所以可能这个阶段的中年人,心里面想要逃和遁的欲望会稍微多一些。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哪怕是中年人,内心里面永远都留着一小块地方,用来保留自己对现实人生之外的那一点点源自童稚时代的美好幻想吧。

媒体:这个说的蛮有道理的。对了,让我非常诧异的,当然也可以说是略带惊喜地发现,您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还亲自出演了男主这个角色,这个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初遴选演员阶段是怎样的一种思考吗?

导演:是的,我想说明一下的就是,这部电影除了男主是我这个编剧兼导演自己上阵之外,其他的演员,都是我通过现场试戏招聘的职业演员,也有专业的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这部电影里面来。作为第一部长片,开启筹备之前带给我的诸多压力和焦虑,我很清楚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几乎面临着每一个环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和心境,有一些是你可能压根儿没办法第一次就掌控好的,比如剧本,虽然自己也写了超过10个长片短片剧本了,但是真正把其中一个本子付诸电影的实践还是第一次,所以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出来一个多么优秀的本子,无论我怎样努力,对吧?最终都只能靠实际拍摄制作出来才能验证。

媒体:是这样的。

导演:至于说到导演的部分,就不需要多讲了,导演更是一个实践锻炼的部分,我把所有自己可以控制好的环节,都尽力做到极致。表演的部分我也放了大量精力在上面,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再优秀的本子,再优秀的导演,没有合适的演员,精准的诠释,呈现出来的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所以我花了大量时间,前前后后面试了一百多位演员,才最终定下来所有的演员团队,而事实也证明,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招募面试演员上面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最终让这部电影顺利地完成了拍摄。

至于为什么我自己要担纲男主,当然不是因为我会表演,实际上我也从未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的表演,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在我读戏剧学院的戏剧导演进修班的时候,也顺便旁听过一年的表演课,后来就慢慢应朋友们的邀请,客串过一些短片中的角色而已,谈不上有什么很多的表演经验,就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压榨,试图发掘出自己身体里面是否有一些基础的表演细胞而已。被迫出演这个男主,其实是跟我面试和试戏的几位跟我年龄接近的中年男演员,在剧本沟通,剧情设计,思想的表达等等各方面吧,发现确实并不容易实现一致的思考,就正如我的电影里面所表达的,不同的中年人的人生感悟也不尽相同吧。所以我想,在后面的合作中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沟通,这样会降低效率,也没办法保证演员能够准确理解和诠释这个角色,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时间压力非常大,当时我们的团队就都起哄,让我自己亲自担纲。最初我当然是不能接受这个提议的,因为作为一名导演,既要导,又要演,还要把控监视器里所有的景、人,物、色彩、结构,位置、演员状态、节奏,甚至还要带着后期剪辑的理念去关联现场镜头,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考形式,也是非常非常累的意识状态,我觉得我肯定是做不到的。不过他们的一句话倒是打动了我,就是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有人比我更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个作品,这个人物,主人公的心境,因为作品是自己写的,我觉得这句话倒是蛮有道理的,而且当时的开机时间也已经到了不能再拖延的地步了,所以只能咬紧牙关自己上阵了。

媒体:那最后看素材和做后期的时候,对自己的表演还满意吗(笑)?

导演:非常紧张,觉得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表演而把整个作品的质量和水准给拉下来一大块呢(笑),好在其实从一开始大家给我的鼓励和认可都让我越来越有信心了,这样到后面表演就越来越有感觉,因为毕竟是自己的作品,里面的思维,心态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到最后甚至已经是有了点信手拈来,驾轻就熟的感觉了,只是不知道未来别人看了之后会不会认可我的表演,但愿能及格吧呵呵。

媒体:但是确实累吧?又导又演。

导演: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把一个又导又演的导演给彻底累趴下了,电影杀青后,我几乎大半年时间身体都没有完全缓过来,实在是太累太累了,超乎想象的累。

媒体:所以下部电影还会这样做吗?

导演:肯定不会了,这是送命的节奏啊(笑)。

媒体:刚刚从您的预告片中看到了开场戏的内容,您也告诉了我,不出意外这其实也是电影成片后实际的开场戏内容,一片茫茫荒野,渺无边际,天空灰暗阴沉,主人公慢慢出场,忧郁阴暗的表情和神态代表了整部电影的压抑氛围,想跟您讨论一下,为什么电影要选择这样一个开场戏内容和气氛?

导演:学习电影的朋友们或者说电影人都知道,一部电影的开场戏部分非常重要,导演往往可能通过开场戏就奠定了全片的电影气氛,特别是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氛围,直接把观众带入整部电影应有的气氛当中,利于观众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思想,主旨和想要表达的东西。

媒体:嗯,这也是一种开场方式。

导演:具体到这部电影的开场部分,我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因为电影要表达的是中年人的人生危机,这是一个明显带有压抑氛围的题材,从一个中年人角度来看的话,一般来讲每个人可能日常就是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工作部分,要养家糊口,承担商场竞争和职场压力,另一个就是工作之外的家庭部分,或者说是生活氛围。从儿童,少年甚至青少年时代,人的精神状态可能还是以欢乐,无忧无虑的成分比较多一些,然而慢慢的人到中年了,这两个方面的各种不和谐就会逐步逐步的显现出来,或者说,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人生中开心快乐的内容会越来越少,而承担压力,责任,以及无论工作还是家庭中那种不那么和谐的部分会慢慢多起来,你自然不甘心,想要挑战,发现很难,又转而要挣扎,解脱,却慢慢发现你已深陷其中,无法自赎,找不到解决之道,最终陷入了想要逃,想要避,想要躲,想要遯的心境心绪当中,于是恭喜,你的中年危机也就正式登场了呵呵。

媒体:嗯嗯,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阶段。

导演:是的,这一段开场戏内容就是我想要这样表达的,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开场即把观众带进这样一个萧瑟肃杀的冷冬,大片早已收割后的荒芜稻田地里面,这是电影的主气氛,清冷悲催,茫茫荒野,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哪里是可以逃遁的天边。二是对刚刚出场的主人公做一个基础的人设交代,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面容憔悴,胡子邋遢,遥望茫茫荒野,一片茫然,看不到希望和方向的一个中年人的悲催现状,同时也可能会引发观众第一次的疑问:这个中年男人为什么大白天一个人跑到这么荒僻寂寥的地方来了,他要干嘛?是要自杀吗?

媒体:嗯是的,我也有这个感觉,以为这个主人公一开场就要自杀了呢!

导演: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小有成就的职场老总,当他人到中年,遇到的各种工作危机和家庭情感危机双双袭来的时候,当他发现心境已经无法平息的时候,他的第一选择就是想躲,想遯,想要逃离眼前的所有不开心的氛围,于是他选择了适当离开城市和家庭,跑到开车一小时左右的郊外河边来散心,希望能够暂时静心,避开烦恼与忧虑。而最终他会发现,这种短暂的逃遁,当然是治标不治本,压根儿不可能真正解决他所要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境的。那么什么才是中年危机的解决之道呢?或者说,有没有所谓的真正的解决之道呢?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吧?只是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中年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是耶?非耶?电影其实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答案,却希望可以把观众带进这种压抑无望的氛围中,去自我思考而已。所以开场戏部分就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让观众尽快融入到这样一个氛围中,看看后面即将发生什么。当然,我们最好不要更多的剧透内容(笑)。

媒体:好的清楚了,当然我理解我们的谈话最好不要涉及到可能剧透的部分(笑),那我们就换个话题,作品出来后,您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而且还是原创作品的编剧,从这个角度您觉得相比于当初的创作,目前电影的还原度大概有多少?是否预感未来看了电影的观众也会有大致相同的感觉和感受呢?

导演:其实到现在我自己心里也不能确定,未来大家看了电影以后有多少人能够感同身受,从我自己内心来讲倒是蛮希望电影的观众群体可能会年龄稍长一些,因为有了一定时间的婚姻的经历,家庭的经历以及一定的养育子女的经历,同时如果还能有一定的职场和商场的残酷竞争的经验和感受的话,可能对于理解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思考会更加有帮助一些吧。

至于说到作品的电影还原度,作为第一部长片,我自己目前还算比较满意吧,还原度也许能够达到七成以上?当然电影作品受非常多的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尤其是电影成本的控制会让你脑海中的很多原始画面和感觉在现场和后期都是难以完全兑现出来的,所以实现100%还原度也许是所有导演都希冀却难以做到的,而且我认为这也不应是一个导演片面追求的目标吧,但是电影的宗旨和立意是一定要保持住的,这是灵魂的部分,从这点上我可能会觉得这个影像的还原度也许能够到八成了。

媒体:电影到现在这一步,您作为导演和创作者,是否心里面也对中年危机有一个自己的感悟,甚至结论了呢?或者说,既然每个人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遭遇中年危机的这个漫长的阶段的话,您作为导演,自己心里的答案已经有了吗?

导演:你这个问题还是可能会涉及到一点剧透,所以我要小心回答(笑)。

媒体:没关系,您可以随意回答(笑)。

导演:放心吧,不会让你满意的(笑)。刚才是开玩笑,不过我还是要坦诚地回答你这个问题。其实从我自己过去这些年的人生经验和思考积累的角度来讲,我也不认为,一个人,人到中年,他所面临的家庭,职场等等中年危机,特别是情感危机,就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妥善的解决方案,也许有的人确实会最终有一个看起来似乎不错的结果,或者说,至少他或她自己认为能够最终摆脱危机,得以自赎,精神升华。但还有很多人可能就摆脱不了自己的困境,迷失其中无法救赎和自赎,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有。但是我想,大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都会有自身的一些成熟的看法,从而可以相互印证一下,或可收获一些不同的经验和感悟,那我想这应该已经是一个有意义的收获了吧。所以我也愿意尝试把最好的想象力还是还给观众,让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当然,我不能再给大家更多的剧透,希望大家将来看到电影以后,相信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的。

媒体:在您的电影项目信息上面,我们看到这个片子大概时长在115-120分钟左右的范围,我们知道文艺片往往不会去像商业片那样靠节奏紧凑,剧情紧绷来争取时时刻刻揪住观众的心,文艺片能够吸引住观众的不是靠这些,而是电影背后缓缓流露出的那种社会人文,情感悲欢以及舒缓流淌的文艺氛围,作为一部纯粹的文艺片,这个时长是不是有点长了点?就像哪个小品里面的一句台词那样,让观众你品,你品,你慢慢品(笑)

导演(笑):是的,你说的没错,不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作为第一个电影长片,第一次自己从头至尾编导制作一部完整的片子,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没有经验,甚至连杀青后所有的电影素材最终能够剪出多长时间的粗剪版,最开始都是没有概念的,一直还以为自己的剧本内容不太足,最终可能连90分钟都凑不起来,没想到第一版画面部分剪完后竟然有3个半小时之长,让我大吃一惊,然后才明白到底一部电影需要多大的内容量和素材量。

媒体(笑):是的完全理解,谁都有第一次嘛!

导演:之后就是痛苦的割肉过程,无数次忍痛割掉自己满意的素材,一点一点的缩到了目前可以控制的这个时长范围,如果想把电影再缩进到更短时长以内的话,尽管我也认为这个时长应该是观众比较能够接受的,那就需要从头至尾从剧本改起,甚至可能还要重拍一些内容,然后是素材的重新取舍,表达方式的修改,恐怕不是几个月半年能够完成的巨大工作量,最后改出来的效果也不见得就更加短小精悍。电影是个综合的系统,缩短时长是个复杂的大工程,只能慢慢来吧。后面有时间我会不断地精剪这部电影,这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过程。

媒体:是的。对了我们发现,电影的剪辑师竟然也是您这个导演自己,这个能告诉一下当初是一个怎样的考虑吗?

导演:对的,最终决定这第一个长片还是自己亲自操刀剪吧。实际上电影杀青后进入后期,也像其他团队一样,肯定是要招募剪辑师来做后期,也包括后期的配音,配乐,甚至拟音等等复杂的一揽子后期环节。不过在跟几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剪辑师小伙子们沟通了几次后,我赫然发现了一个以前几乎从未意识到的问题,这就是我发现无论你跟剪辑师提前沟通多长时间,他都没办法在首先真正理解了你的作品的全部意义和思考之后开始剪辑后期,也就是说他只能是在半明白半糊涂的状态下开始动手剪了,而你这个导演则必须从头至尾盯在剪辑师的身边,不停地告诉他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桥段,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你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最终效果,特别是每当你产生一个新的剪辑思路和想法的时候,你还要首先花费大量口舌去跟剪辑师先讲清楚,让他能够彻底理解你的意图,然后他再按照你的意图去修改,这样一个后期的过程我相信是任何一个新导演都没办法接受的。

媒体:是的,第一次就是会有很多问题,那你怎么解决的呢?

导演:没有别的办法,我们都知道,后期是电影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最终观众看到的电影既不是编剧手里出来的东西,甚至也不是导演现场指导出来的东西,而是剪辑师的手,或者说后期制作出来的最终作品,当然整个后期都必须完全在导演的监督之下来执行和最后成片。我其实之前也看了一些电影剪辑方面的书籍,这个时候我想起来了其中的一句话,记不清是哪位前辈说的了,不懂剪辑的导演不会是个好导演,或者说如果第一个作品导演不是自己亲自操刀后期的话,那这个导演会欠缺很多,而且是欠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电影环节,可以说,这个导演只是学会了电影的前一半,他也不能被称作一个完整的导演。

媒体:说得没错。

导演:从我自己理解的话,剪辑绝对不应该仅仅是剪辑师或者后期团队自己的工作,他首先应该是导演的工作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导演的大量前期案头工作的内容里面,比如包括分镜的制作,堪景,美术的设计,甚至服化道等等内容,他的思考内容都需要包括提前站在后期剪辑的角度来思考,甚至再往前推一下,如果导演也是编剧的话,那么可能从他写剧本的时候,脑海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画面感和后期剪辑的一些思路了,到了导演二度创作的时候,这种编剧和导演的画面感和剪辑思路已经可以相互印证一下了,这样到了后期的三度创作的时候,编,导,剪的画面感和思路已经可以非常顺畅地完美配合甚至可以锦上添花了,我想这才是剪辑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吧。

媒体:看来您从第一个作品里面已经悟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了啊。

导演:当然这个话前人肯定也都讲过,不会是我的发明,只是我自己后来也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悟到了而已。既然悟到了,那么剩下的就是下决心了,所以没有什么可犹豫的,自己亲自操刀吧,也省了很多要花费大量口舌跟别人沟通的环节,反而省心了。

媒体:嗯,确实是。

导演:所以到现在,我想起李安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的,一个导演至少要亲手剪辑一次电影,这个话真是非常有道理。因为你要理解如何借助剪辑的技巧来解决很多现场问题,你学习剪辑时会知道哪些问题是在现场无法解决的,最好是在现场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在剪辑室里。一旦问题无法在现场解决你还得知道如何用后期剪辑来解决,你必须确定电影的最终剪辑版跟最初的思考和主题是一致的,而所有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亲自实践才能得来的。

媒体:没错没错,那实际操作起来,没有什么困难吗?

导演:最大的问题就是干起来才发现,做后期真的是太累太累了,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多而杂,从整体剧情的顺畅,画面的转接,还有最重要的整部电影的节奏感,由此最终应该呈现出来的情绪感,这些几乎都是分分秒秒萦绕在你脑海里面的东西,几乎睡梦中还在回旋着每一处的节奏处理,再加上后期的声音处理,录音配音,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拟音,以及配乐的部分。声音的部分,是我以前几乎没有意识到的复杂和重要,似乎感觉比画面部分的工作量也少不到哪里去,太过庞杂的工作内容了。

媒体:有困难就有收获吧?

导演:当然,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你知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电影的后期剪辑制作过程,就相当于是把导演和编剧最初创作剧本,以及二度创作时脑海中的画面感和想要表达的电影主题和情感最终能否全部兑现的过程,是一个三度创作,也是最终验收整个作品的环节,一个导演从参与后期剪辑制作部分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是我亲自操刀之前同样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可以说,从后期制作学到的东西几乎不比从前期学习到的东西少,收获太大了,我现在也终于理解了每一部电影的后期团队的辛苦,不管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水平如何,所有的幕后工作者真的都令人尊敬,这个只有自己干过了才知道啊。

媒体:对的没错,其实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文艺片,但是一提到文艺片,往往都会有一种担心,就是文艺片如果没有丰富的剧情设计,没有哪怕是稍微紧张一点的节奏,经常用比较表面化的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表达的话,整个电影会显得缺乏戏剧冲突与故事性,会让观众难以共情,遑论理解了,对吧?

导演: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很准确,当然观众都喜欢看戏剧冲突激烈一点的电影,但是文艺片的戏剧冲突太强烈,就锐化成商业片了,所以个人觉得不是任何时候都要一味的增加戏剧矛盾和冲突,尤其是文艺片的表达。这个方面可能是这些年我看了很多的东方文化背景的文艺片,其实大都没有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往往用表面看似平淡如水却行云流畅的表达手法体现一些深层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危机以及人类情感的融合,变化。也许我受这些导演的影响比较深吧,这个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不一定有刻板的定论的。

媒体:是的确实每个导演可以有不同风格的作品,但是一定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多年来一定都有相当的阅片量的积累,作为媒体平台,我们每年也会看大量的电影,尤其是每年出来的各国新片。

导演:是的这个非常重要,阅片量最终会体现在你对一部电影是否能够有一个尽可能准确的理解和感悟上面,也包括对整个目前的电影趋势的理解上面。

媒体:那您可以分享一下您看过的或者比较喜欢的文艺片导演都有哪些?他们的看似平淡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吗?戏剧冲突的程度应该也不同吧?

导演:这个就太多了,比如早年很多大师级的导演,最早的小津安二郎,以及稍晚点的杨德昌,侯孝贤,王家卫, 许鞍华导演,他们的电影也都是平平静静地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背景,一种文化,他们都得到了世人高度的认可和尊重,还有韩国的李沧东,洪尚秀等。

媒体:喔,李沧东导演的电影我也非常喜欢,但是您也喜欢洪尚秀的电影吗?

导演:李沧东的《密阳》,《燃烧》都很棒,还有他的绿色三部曲,至于说到洪尚秀,其实谈不上特别喜欢,因为并不确定自己能够看懂他的每一部电影,但是确实对于这位老先生的作品非常关注,因为说实话,当初对洪尚秀的电影开始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每一部作品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小成本制作,这一点觉得特别值得我学习(笑),但是他的小成本作品却能在全球影坛屡屡大放异彩,还是不得不令人钦佩的。而且说到文艺片的平淡如水,大概也没有人可以超过洪尚秀了吧?我最初也是希望学习他如何能够那么好的控制好电影的成本,后来慢慢地看多了,也就逐步逐步看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味道,也就看进去了,目前他这个高产导演的27部电影我应该是基本上都看过了,时常就在想,如果一个人可以看得进去洪尚秀的电影的话,那大概没有他看不进去的文艺片了吧?(笑)

媒体:有道理(笑),那还有哪些您感兴趣的导演呢?尤其是文艺片的导演?

导演:很多了,比如越南的陈英雄,他的家乡三部曲我都很喜欢,充满了越南的风情文化的画面。另外日本影坛近年堪称领军人物的的是枝裕和导演,还有这几年特别优秀的年轻导演滨口龙介,他的几部作品《夜以继日》,《偶然与想象》,《驾驶我的车》我都很喜欢,还有香港的麦曦茵,马来西亚的的陈翠梅导演,《热带雨》新加坡的陈哲艺,还有台湾地区的魏德圣,钟孟宏,九把刀,蔡明亮等等,喔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土耳其的比格锡兰导演,他的《远方》,《野梨树》等8部作品我也都看过了,非常非常棒。国内的张律,王超,万玛才旦,还有堪称第六代领军导演的贾樟柯,王小帅等等,他们的作品我都比较喜欢的,近几年国内也涌现出来了一些相当年轻的导演,比如《春江水暖》的顾晓刚,《隐入尘烟》的李睿珺,《过昭关》的霍猛,《野马分鬃》和《永安镇故事集》的导演魏书均,以及《阿拉姜色》的松太加等等,作品也都各有风格。另外李扬的几部电影可能属于文艺片中戏剧冲突稍微重一点的,如果要找一个把文艺片拍得戏剧冲突非常重的导演,大概非金基德莫属了吧(笑)。文艺片做得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以及艺术的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商业的成功与否吧,当然商业片也不能说就没有艺术性,这是我的理解。不过,还是要说一句,其实自始至终,文艺片与商业片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对吧?

媒体:是的是的,那么现在做完整部电影或者说您作为独立编剧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后,您自己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能跟我们的读者以及未来的观众朋友们提前分享一下吗?

导演:其实做完这部电影,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有两条:第一,电影最伟大的地方,便是它的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考和人生感悟,都可以由不同的导演以电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而且还会不断推陈出新,广纳百川,继续发展下去的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吧。

第二,无论对于一个导演,还是编剧,或者一个编导来讲,做电影最重要的原则,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个字:真诚。电影是用脑,用心,用真情实感来做的事情,能够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思考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它的,都可以慢慢来。

媒体:是的,这两点相信也是很多电影人共同的心声和共识。那么现在我想知道的是,作为第一部长片,您在电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多吗?或者说主要有哪些?

导演: 第一次做长片,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当然会非常多,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这几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做独立电影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儿。好在所有这些困难和障碍最后都一点一点的解决了或者避掉了,包括很多当初觉得压根儿就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从搭建团队,寻找合适的场景地,到寻找合适的演员,尤其是小演员的寻找,几乎动用了我这半辈子所有的人脉资源(笑)。

媒体:有这么夸张吗?(笑)

导演:是这样的,我后来才知道,原来10几岁的小演员大概是所有演员年龄段里面最难寻找的,因为许多小演员在12岁以前可能有很多的表演经验,但是一旦上了中学之后,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的学校教育,学习成绩放到了头等大事的位置上,很少有这个年龄段的小演员可以被家长允许出来多接戏,这一点似乎倒是可以说明我们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教育意识还是非常强的呵呵。想想我自己其实也一样,从小到大,光是上学接受学校教育就有20多年,接受的大学教育也超过了10年,所以非常能够理解10几岁的小演员的家长们的心理,因为我也是经历了这些过程的,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担心上学太多可能会把我变成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废物了吧(笑)?所以我也就很希望有一个实践一次的机会。

媒体:那最终是怎么找到了所有满意的演员的呢?

导演:我就不细讲了,其实现在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可能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几次都觉得进入死胡同了已经,彻底没办法了,最后靠着执着,靠着坚持到底的决心,一次次的柳暗花明,现在想想都不敢相信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媒体:其它比较大的困难呢?

导演:当然还有疫情的影响,导致我们这个拍摄过程拍了一半就被迫中间停机了,过了几个月后缓解了又重新第二次开机,而且这中间因为停机时间比较长,有的演员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只好再重新找演员。当然在停机这段时间里我也没闲着,除了继续找演员,又把剧本根据前面一半的拍摄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经验积累,修改出了第十三稿,后面二次开机就是按照十三稿重新做的分镜和其它内容。还有其它许多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就不在这里讲太多了,所以到现在我特别想感谢我所有的主创团队和所有的演职人员们给我的巨大支持,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个作品的完成,还有很多我的朋友们,老师和同学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帮助了我,也顺便借咱们这个平台跟所有的人表达我的感谢!真的非常感谢!

媒体:电影拍出来了,虽然还没有跟观众见面,但是自己觉得这部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或者说,您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希望观众能够从您的电影中意识到或者体会出什么样的一种社会思考和价值观呢?

导演:这个远远谈不上吧,也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我只是一个新导演,虽然年龄不小了,可我还只是一个初学者,而且做完一个作品后,就更加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说到这部电影里面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我倒是愿意跟热爱电影的朋友们一块讨论一下多年来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也许人到中年就是喜欢胡思乱想吧,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是这样的(笑)。

媒体:比如?

导演:比如说,人到中年,事业与情感,亲情与友情,职场与家庭,当然还有上有老下有小,这些都如何去平衡?平衡得了吗?又或者,到了这个年龄段,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中年危机的存在吗?每个人的职场打拼,人生拼搏,你的原始动力能够维持多久?人到中年,职场拼搏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

再比如,如何看待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所传颂的那种青梅竹马的爱情?这种情感的本质和来源是什么?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青梅竹马,或者说爱情至上的情感空间吗?还有,如何看待人到中年的夫妻情感?陷入世俗琐屑,平淡无味,激情缺失,却又不是很伤情感的一种微妙的说不清的感觉吗?以及如何看待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普遍的独身?各种原因,各种背景,各种情况下的独身现象?男性独身与女性独身也会有不同的缘由,表现和诉求吧?

所有这些,活到今天我自己也都没有什么清晰的答案,遑论给别人什么启发了,倒是希望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或许能够给我一些启发吧呵呵。

媒体:别说,你思考的这些我也没有什么答案呵呵,不过我想如果能够有机会跟许多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应该也是蛮有益至少是蛮有趣的吧。换个话题,能否跟我们简单聊一下您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在做电影之前,您也并非在电影这个行业,甚至不是在艺术创作这个领域里面的,是什么样的思考,让您在这样一个年龄段开始考虑做电影的?

导演:是的,如你所讲多年来我其实都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实际上从小到大我也是按部就班的跟大家一样上学,毕业,上班,而且一直都是相当于在理工科这个领域里面吧,几十年工作下来,都没有直接从事过艺术创作这个领域,不过,从小到大莫名其妙的一直觉得自己身体里面可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丢丢的艺术细胞的感觉吧(笑)。

媒体:嗯,这个感觉其实是蛮重要的,这是你做任何事情的最初的信心来源。

导演:是的,电影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东西,不过,看了几十年的电影,都是以一个观众的视角去看的,这几年凭着兴趣想要开始真正学习一下电影,赫然发现,如果站在一个电影创作者的角度再去看自己过去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会发现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电影几乎都是白看了,很多内容,以及背后导演的思考压根儿就从来没有看懂过,这让我一下子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所以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自己来创作一部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创作出来的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媒体:所以你就开始了你的艺术探索之路了是吧?

导演:这个可谈不上啊,只是自从有了这个兴趣之后,就开始主动地去研究这个东西了,当然也开始大量地看片了,后来越研究,产生的那种类似半明白半糊涂的思考就会越来越多,也就慢慢地产生了干脆自己做一下这个事情的想法了,就是这么简单的。

媒体:能谈一下您未来对自己的一个冀望吗?比如继续在电影这个行业深耕下去,直至有一天拍出伟大的作品,成为一个大导演什么的?

导演:这是不可能的(笑),我也压根儿没想过这些问题,只是说随着年龄越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的无知,个人在这个社会上实在是太渺小了,毕其一生所能学到的东西也非常有限。如果一定要给自己立一个什么小目标的话,我的小目标就是把第一个作品做到尽力就行了,然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慢慢地开始下一个作品的筹备,当然,还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经常跟热爱电影的朋友们多交流,比如今天跟您的交流也会让我有不同的体会和反思的,这对我未来的创作肯定也有帮助的。

媒体:您太谦虚了,谢谢牛导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非常期待看到您的下一部作品。

导演:好的,也谢谢您的采访。